黄克晦

黄克晦,字孔昭,号吾野,福建惠安人,明嘉靖三年(1524年)生。曾祖父黄文爵,是位读书人;祖父黄汉渊经商,为人慷慨;父黄元曦,好读书,善鼓琴,精医道,是个胸有大志又不拘细节的名士。由于家庭的熏陶和父亲的教诲,加上自己资质聪慧,黄克晦小时读书“即出惊人语”,并且酷爱绘画,时常在沙上作画。十多岁时,跟父亲到永春,得到一位李姓藏书家的赏识,到其家博览群书。于是沉酣于图籍之中达10年之久,获得丰赡的学识。 ▶黄克晦的诗文( 44首 )

人物生平

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四月,倭寇袭占崇武卫城40天,黄克晦之兄被杀,家财被抢,全家搬到泉州城中避难。当地官员和学士名流歆羡黄克晦才华,争相结识,与其词章唱酬。黄克晦看到官场黑暗,吏治腐败,士气浮糜,不愿与之周旋,于隆庆间(1567~1572年)离家出游。由粤入楚、吴,抵金陵,又历齐、鲁、燕、赵,登泰、恒、嵩、衡诸岳以及匡庐、武夷,足迹几遍全国,见识和诗作因之大进。所到之处,除咏景抒情外,多和当地名士唱酬,名诗人如博罗叶絅斋、金陵焦从吾等都曾与黄克晦联章唱和。
万历三年(1575年)四月,黄克晦第一次进北京,曾在僧寺壁上题诗,声名因而大震。有一年元宵节,京都大放花灯,黄克晦作的《雪里梅花雾里山》画轰动都下,因此受到神宗皇帝召见,要黄克晦留在京城做官。因无意仕途,又得知母亲生病后,即离京返乡。在家奉母之余,寻找诗社旧侣,唱酬自乐。泉州清源山、南安九日山、惠安大岞山等处至今留有黄克晦的石刻诗作。
万历十三年(1585年),黄克晦母亲去世。万历十六年(1588年),黄克晦已年逾花甲,仍践京师旧友之约,第二次进京。在京师住两年,与友人苏紫溪再登泰、嵩二岳。万历十八年(1590年)六月间,得病回归泉州,同年八月二十八日,在穷愁潦倒中去世,葬于泉州东门外凤凰山。

风拂胡沙雪作尘,楼头吹角月华新。

夜分莫作还乡梦,塞上悲歌半越人。

()

蓟门白日塞烟开,记室翩翩草檄才。

卫霍空教尊贵甚,当年投笔有谁来

()

欲系单于颈,长绳铁缕丝。

出塞人应笑,入关世始知。

()

天路苍苍色,风泉觿觿声。

未惊人境绝,已觉客怀清。

()

朔风边月蓟门秋,画角呜呜百尺楼。

自著戎衣频上策,三年不起别家愁。

()

乱山无径不通樵,渔舍阴阴映绿蕉。

树杪泥干江水落,村边沙白瘴烟消。

()